腾讯财经讯 据《纽约时报》网站报道,中国的纺织工厂已经开进了美国的棉花主产区。
25年前,倪美娟(音译)在中国杭州一家大型纺织厂工作,操作纺纱机,她每个月能挣19美元。
中国纺织厂入驻美国棉产区 原因:成本更低!
4月份,科尔(Keer)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设立了纺织厂,倪女士现在就在这个工厂里教授美国当地工人做她曾经做过的工作。在对两个新雇员示范如何梳理缠绕在一起的棉花束时后,倪女士说道,“他们学的很快,但他们必须要学得更快。”
纺纱厂曾经是大规模低劳动力成本制造的缩影,以前低劳动力成本国家的纺织厂如今也已经开始在美国设厂。高成本和低成本制造国家之间也曾有着泾渭分明的界线,现而今,这种清晰的界线已经开始模糊,纺织厂在美国的建立正是这种界线模糊的一部分。10年前,人们是很难预测会有这种趋势发生的。
来自美国的诱惑
在持续数年的工资增长,能源费和物流成本提高以及中国新政府提出棉花进口限额政策后,中国纺织生产无利可图的局面正在加剧。
与此同时,美国的制造成本却变得越来越有竞争力。在南卡Lancaster县,科尔纺织发现,当地居民十分期待一份工作,即便工资不理想。同时,科尔还能获得大量便宜的土地和能源,政府对当地棉花的补助力度也很大。
从县级,州级再到联邦级的政治家们争抢着给予科尔各种税务减免和补助拨款,以带回那些他们曾经以为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的制造业工作岗位。
同时,美国领导谈判的泛太平洋贸易协定达成的可能——这个协定不包括中国,更驱使着中国纺纱公司进军美国,占得一席之地,以免被挡在美国这个有利可图的市场外。
科尔价值2.18亿美元的纺织厂进行原棉纺纱作业,并把产品出售给亚洲的纺织制造商。虽然目前科尔的大部分纺纱作业仍在中国,并且仍从美国进口原棉作为原材料,但这一状况正在发生缓慢的改变。
科尔纺织主席朱善庆(音译)说道,我们为什么来这儿?激励政策,土地,环境和工人。
他接着说道,“在中国,整个纺纱制造行业都在亏损。而美国的情况则大不相同。”
自20世纪70年代早期中美恢复贸易关系以来,由于美国消费了数十亿美元的便宜电子产品,衣服和其它中国造产品,美国对中国的贸易一直出现巨大的逆差。
但中国不断攀升的能源和劳动力成本在侵蚀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称,中国调整生产率后的制造业工资已经在过去十年内翻了近两番,从2004年4.35美元的时工资上升到了2014年的12.47美元。
而美国,制造业调整生产率后的工资从2004年到2014年只上升了不到30%,达到每小时22.32美元。虽然美国工人的工资比中国要高,但美国工人的高工资同时也被更低廉的天然气价格,便宜的棉花价格以及当地的税收减免和补助政策抵消了。
波士顿咨询公司估计,今天,每1美元成本的美国制造如放在中国制造成本会达到96美分。而根据国际纺织制造商协会的消息,中国纱线生产的成本要高于美国30%。
波士顿咨询的高级合伙人哈罗德-L.希尔金(Harold L. Sirkin)说道:“每个人都认为中国制造的成本一直会更便宜。但事情的改变之快超出了任何人的想象。”
逃离中国制造
高升的成本让中国的一些制造业种类转移到了低成本的国家如孟加拉国,印度和越南。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制造业的逃离实际上正是由中国人自己带领的。他们加快步伐,开始在别的地方建立起制造业基地。
近几年来,在中国制造业转移的过程中,美国越来越引起了中国企业主们的注意。据纽约研究公司Rhodium5月份发表的一份报告,从2000年到2014年,中国公司在美国的新项目和并购投资达到了460亿美元,这其中大部分发生在过去5年内。
美国的南卡和北卡已经成为了至少20家中国制造商的新基地,包括科尔和Sun Fiber公司。在Lancaster县,建立另外两个纺织厂的协商正在进行,一个来自台湾,一个来自中国大陆。
Lancaster县经济发展局局长Keith Tunnell说道:“我从未想到过中国人会把纺织业工作机会再带回来。Keith Tunnell帮助科尔筹集了约2000万美元的补助金,包括基础设施补助,收入债券和税收优惠。
Lancaster县科尔纺织厂里面的工作情况可以让我们清楚的看到,为何纱线现在在美国能以一个如此低廉的成本被制造出来,揭示着这种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能重新在美国繁荣。
在科尔230000平方英尺的纺纱工厂内,巨大的机器可以清理棉花上的种子和泥土,随后棉花绒被送进梳棉机,梳棉机把棉绒处理成厚而长的纤维绳。工人随后把棉绳送进纺纱机,纺出纱轴或是线轴。
工厂的运作高度自动化,32条生产线每天能产出约85吨的纱。即便科尔明年开设第二个工厂,它也只需要再雇佣500个工人。而在19世纪和20世纪,南卡的纺纱厂通常需要雇佣数千名工人。科尔能降低成本,这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工厂出来的纱线轴随后通过查尔斯顿港运送到亚洲的纺织和衣服制造商。科尔还希望其产品能销售到墨西哥,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衣服制造商。这些国家的衣物制造商受惠于和美国的独立贸易协议,只要生产衣服使用的线纱产自于贸易协议的一个成员国,衣物制造商就能享受进入美国市场的优惠政策。
受欢迎的美国纺织业
罗德岛大学服装和纺织专家Sheng Lu说道,现代纺纱业的高资本集约性意味着美国的纺织厂会越来越具有竞争力。“人们的常识是,美国从中国进口纺织物和服装,现在这种情况一部分已经反转过来了。”
但是衣物的裁剪和缝纫,由于依赖于劳动力,因此“美国在这方面不可能变得具有竞争力。”
美国纺织业的投资不仅仅来自于中国。去年,印度纺织巨头ShriVallabh Pittie在佐治亚州的(西尔瓦尼亚)投资7000万美元建设了工厂,这是该地区40年来第一家新制造工厂。而巴西牛仔布制造工厂Santana纺织也在2012年宣布,其将在德克萨斯的爱丁堡开设一个纺纱,印染和编织厂,尽管该工厂的全面投产出现了延迟。
ShriVallabh Pittie集团主席Vinod Pittie在工厂的破土动工仪式上说道,“整个纺织行业在关注着我们。”他预测,企业的成功将吸引另外一批企业家来佐治亚开设工厂。
对南卡得居民来说,科尔的到来正是时候。2007年,在Lancaster建有世界上最大棉纺纱工厂的Springs Industries公司关闭了其工厂,把纺纱机出售给了一个巴西的公司,一代纺织和纺纱工人就这样失业了。
随后,全球金融危机如魅影而至。到2009年6月时,Lancaster县的失业率已经升到了18.6%。
Donnie R. Gordon在Springs Industries作为一名棉纱纺织工人工作了17年,直到20世纪90年代他被裁员。“你在纺织厂工作能赚钱,但那些工作岗位就那样没了。”
也正是由于制造业岗位的萎缩,Lancaster等地的人们才愿意投入工作,即便工资不高。这让这些地方逐渐成为了具有吸引力的生产基地。全球制造商们也被吸引到了这些所谓的就业权保障州,如南卡罗来纳。这些州工会化程度不高。
倪女士的一名学徒,前制衣厂工人Enabel Perez说道,“我想我会喜欢上这里的。” Perez说道,在得知科尔招聘工人时,她激动得跳了起来。Lancaster县甚至在晚间新闻里欢迎了科尔的工人招募。
潜在风险
当然,科尔在美国的赌博也并不是毫无风险的。强势的美元让美国制造的成本上升了。亚利桑那和加利福尼亚的灌溉水缺乏会威胁棉花生产,并危及业已经处于危险中的棉花补助。
而泛太平洋协议的谈判结果也会影响科尔的未来。美国谈判代表正在努力促进相关规则的达成,这个规则要求成员国的制衣商必须使用来自贸易协定区内的棉纱以享受关税减免。通过在美国制造棉纱,科尔对其赌注进行了对冲处理,保证其仍能向越南等处于泛太平洋协议中国家的制衣商出售棉纱。
另外一个风险来自于文化差别。倪女士是科尔位于Indian Land工厂的15个培训师之一。她轻微的抱怨起美国工人会偶尔迟到。在中国,经理可以对迟到的工人扣薪,而这里,当她不能约束迟到的工人时,她会感到沮丧。
操作着工厂纺纱机的Robbie Sowers是一名有着32年经验的纺织业老兵,他认为这些区别微不足道。他表示,科尔的经理们规定,如果在6分钟后仍未到岗,则可认为是迟到。
“南卡有很多的天赋和经验,”他说道,“这只不过是适应美国工作方式的问题。”
倪女士穿过工厂的地面,指着每排纺纱机尽头的电子显示屏。电子显示屏显示的是纺纱机在其操作工人操作下运转的效率,总分为100分。电子显示屏闪过76,85,90。倪女士说道,在中国,有经验的操作工人很少会让这个数字降低到97以下。
“他们在学习,”她说道,“我得耐心。”